买电脑怎么看配置?
1. 通过电脑的标识符或型号搜索,查看***或第三方购物平台上的产品介绍,包括处理器、内存、硬盘、显卡等配置信息。
3. 在Windows系统中打开“系统信息”或“任务管理器”等工具,可以查看电脑的硬件配置信息。
4. 使用第三方软件如AIDA64、cpu-Z等工具,可以查看电脑的详细硬件配置信息。
查看电脑配置的三种方式?
如下:
1. 通过电脑的标识符或型号搜索,查看***或第三方购物平台上的产品介绍,包括处理器、内存、硬盘、显卡等配置信息。
3. 在Windows系统中打开“系统信息”或“任务管理器”等工具,可以查看电脑的硬件配置信息。
4. 使用第三方软件如AIDA64、cpu-Z等工具,可以查看电脑的详细硬件配置信息。
如下:
使用系统自带的工具 。在Windows系统中,可以通过在桌面上右键点击"我的电脑"或"此电脑",选择"属性",在弹出的窗口中可看到电脑的基本信息,如操作系统版本、处理器型号、内存大小等。
使用第三方软件 。可以通过CPU-Z、HWiNFO、AIDA64等第三方软件查看电脑配置,通常可以提供更全面和专业的信息,如硬件的型号、规格、温度、频率、电压等。
使用命令行 。对于一些高级用户或程序员,可以使用命令行来查看电脑配置,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和快捷,但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。
要查看电脑配置,有三种方式。
首先,可以在桌面上右键单击此电脑(或我的电脑),再选择属性,即可查看操作系统、处理器、内存等信息。
其次,可以按下Win+R,输入dxdiag并按回车,即可查看详细的硬件和驱动信息。
最后,还可以使用一些第三方软件,比如CPU-Z、GPU-Z、Speccy等等,它们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配置信息,同时还可以进行硬件监控和诊断。使用这些方式可以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电脑配置,方便日后升级和维护。
电脑是人们日常生活或工作都会使用到的产品,购买到一台好的电脑,能让你的生活更顺心,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。但许多人在购买第一台电脑时,总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,不知道主要看哪些配置?买电脑主要看的配置有用途、显卡、CPU、内存、硬盘、电源和主板等,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
1.确定用途。在购买前要确定自己的用途,看是用来打游戏还是追剧,工作还是学习。不同的用途所需要的配置也不一样。
2.显卡的好坏。如果用途对性能要求高,那么就要尽可能选择好的显卡。N卡看后缀,如GTX980和GTX1050等,其中的9代表了第九代,10代表了第十代。而8和5这两个数字越大代表显卡越高端。而A卡基本看数字,数字越大越好。
3.CPU的性能。CPU也就是常说的处理器,一般的的工作使用,只需要选择i5处理器即可,如果有更高要求可以选择i7处理器。
4
您好,很高兴为你解答。
既然题主这么描述了,那我们先讲一件电脑为什么卡,再借助我们的分析来为题主讲一讲这么看参数。
电脑为什么卡,无非两个原因,第一、软件;第二、硬件。
我们知道,大型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系统***,当系统***不够时,例如内存容量不足,cpu占用率达到90%以上时,电脑的***几乎被消耗殆尽。而系统是在不停运行的,只要[_a***_]就会不间断的执行代码。当一段程序需要利用系统***处理任务时,系统***不足或被其他程序占用,那么正常情况下系统就会等待***被释放再载入待执行指令,再执行任务。这段等待时间就造成了卡顿。
这个就很形象了。做一个比喻。你刚刚买回来的电脑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,在你手上工作几年就变得年老体弱了。特别是硬盘的老化和文件碎片化对系统运行速度影响尤其严重。所以,一块固态硬盘可以让老年机换发青春的活力。
扯远了,回到主题,CPU就是电脑的大脑,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怎么判断CPU好坏。Intel的酷睿系列民用最多,最广泛,我们就谈一谈怎么看酷睿系列的CPU。
第一、CPU
Intel的酷睿分三个档次——i3,、i5、i7。依次为低端、中高端以及高端。同一代的酷睿CPU性能i3<i5<i7。不同代的还得看具体参数。图中i5代表档次,数字越大越好。
后边绿色的字第一位代表处理器是第几代,数字越大越好,数字越大,处理器微架构越先进,后面三位可以忽略。也就是说,绿色部分的数越大越好。
这里推荐第八代CPU,仅仅是推荐,不喜勿喷。Intel微架构漏洞导致处理器运算能力下降,年代越久远的处理器影响越严重,辛辛苦苦几十年,一朝回到解放前,这么多年的牙膏终究是又挤回去了。还有一个原因,8代CPU是Intel在AMD的强烈竞争下发布的,性能足足比7代强了30%左右。七代i5是4核心4线程,八代i5是4核心8线程。所以,推荐八代,可以多坚持几年,而且体验更佳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dwtw.com/post/134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