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普146c价格?
价格3500左右。
惠普146为经典的银色外观,浓郁的商务风格,虽然整机未使用金属材质,但表面涂层均经过了特殊的处理,力求呈现出类金属的高级质感。A面与D面表面经过了磨砂喷涂,而C面则为金属质感的拉丝工艺,耐磨且不易沾染指纹与油污,表面在长时间使用后也能保持清爽。
互联网造车企业真的能颠覆传统造车业吗?
如题。产业与过去相比一个巨大的进步,就是资本杠杆在行业方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O2O火的时候,众多创业者一股脑去做O2O;共享单车火的时候,创业者又都涌向了共享单车领域。近些年又开始互联网造车了,反正燃烧的是创业者的青春,烧的是投资人的钱。当我们反思前者,一将成名万骨枯的同时,是不是也该想想,互联网造车是不是过热了,使我们对它有了一些过度的想像。
冷静下来分析,互联网造车是不能颠覆传统造车业的。有一个idear容易,真正改变传统行业的产业链很难。所以我们看到的互联网造车,绝大部分都是从汽车软件与系统支撑入手,瞄准的是增量市场。并无对传统汽车的产业链造有太大改变,而传统造车业属于存量市场,不会被颠覆。
之后互联网车企与传统车企的关系,会很像操作系统与PC机之前的关系。互联网造车做的是和WINDOW一样的操作系统 ,在操作系统中可以实现自动驾驶、边缘计算等。而传统车企会像联想、戴尔、惠普一样主要负责汽车硬件的生产,和从从前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,两类公司会是一个合作的关系。
至于汽车行业,会不会出现一个像苹果一样的公司,软件厉害、硬件也很牛。理论上是有可能的,但是会非常难。因为造一台汽车与组装一台手机相比的话,造车实在是太难了。而与传统车企中数十年、甚至上百年技术积累的差距,也不是能够轻松逾越的。
颠覆不会。但是可以从传统造车企业里面分一杯羹。
1)汽车从发明至今,是一个高度集成工业化的行业。上下游的供应链,车企的技术和人才积累沉淀,都是至少以10年为单位计算的。互联网造车,切入点都是选择新能源电动车(这方面技术堡垒少,技术难度也比传统汽车企业要低)。而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只有传统汽车的零头(国外占比更少),放眼下一个10年,随着国家鼓励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,新能源的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加大,但是要颠覆传统汽车企业还远远不够。
2)互联网造车,用的都是热钱,风投扎堆的地方。风投的特点是什么?是追求高利润。如果所投的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项目连续多年亏损而无法盈利,最终的结果要么被收购要么破产。
而目前所有的互联网造车都处于连年亏损的烧钱状态(国内的小鹏,蔚来,乐视,国外特斯拉等等)。至少未来5年内不会有大的改观。也就是说未来会有大量的互联网造车企业最终都灰飞烟灭。
3)传统车企也看到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大趋势,都在加大投入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板块。但是车企的主业还在传统汽车上,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成熟度来违规风险,并且最终慢慢过渡到新能源汽车。而这一点是互联网造车所不具备的。
所有,尽管互联网造车不缺钱,但是在目前不占据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和传统车企去打持久战,无疑是凶多吉少。最后市场淘汰下来可能会有那么一两家突围而出,从中分到一杯羹。但是颠覆传统汽车,那也是不可能的。
汽车行业已经有百年历史,这百年中,没有什么大的变化,所以从时代发展进程上看,也该到了大变革的时候了,但是带来改变的到底是互联网造车企业,还是传统的汽车企业,目前还分不出高下。原因也很。
首先,从投入方面看,造车需要的资金太过于庞大,根本不是一些创业团队所能够承受的。或许像“游侠”那样,手工打造几部车比较容易,但是要规模化、批量化生产,则比登天还难。以贾跃亭造车为例,烧进去的资金有几百亿了吧,但是目前为止还是卡在批量生产阶段,以贾跃亭那样的融资能力尚且举步维艰,那么小创业团队呢?
汽车制造业有着极长的产业链条和高度专业性和技术特征,传统车企基本都有传统车业务作为支撑,而这些新兴的企业,基本都是一无所有重新打造。造车需要高成本的投入,而没有传统业务作为支撑,前期的投入、资金实力都将是极大考验。
其次,汽车是一个对安全要求极高的行业,开发一款新车,需要持续多年的测试和观察,马虎不得。即便是像被众多互联网公司立为“标杆”的特斯拉也至少经历了十年的生死涅槃。
第三,汽车更是一项技术密集的产业,上万个零部件绝非是一个简单的组装问题。这一点和智能手机有很大不同,很多互联网造车团队之所以认为造车不难,很大程度上是把手机行业作为参考物造成的,认为只要找到了零部件的供应商,做好了供应链,剩下的就是组装问题。以发动机为例,可能光这一个模块,就需要成千上万人花费多年时间去研发,而就算将汽车上万个零部件拼凑完成,你还必须要经过成无数次的车身安全检测,动力底盘***,电子电器设备等等漫长的测试。
第四,人才问题。目前汽车行业的人才大都集中在传统汽车行业里面,新兴的互联网汽车人才奇缺,尤其是关于人工智能、无人驾驶和电力制动灯方面的专家很少,而这些专家目前也大多数集中在诸如特斯拉、苹果、谷歌等大企业里面。
第五,政策问题。汽车作为人们出行和交通的关键工具,牵涉到很多人的生命安全问题,不是想造就能造的,各个国家对于汽车厂商的资质有着严格的要求。在我国,车辆除了要报发改委审批之外,也需要通过3C认证,碰撞安全等多种强制认证。